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,美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智慧美丽城市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园林重要组成部分,城市园林承担着改善生态、城市美化环境、生活提供休闲空间等多重功能。美颜新能源500km智慧园林建设通过数字技术与园林管理深度融合,智慧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,园林既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游园体验,城市也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生活
每到深秋时节,美颜城市园林色彩斑斓、智慧景美如画,园林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。城市在自然美景背后,生活你是否感受到科技植入带来的系统变化?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,我国园林建设步入数字技术规模化应用与智慧化升级并行的新阶段。智能导览系统、AR互动装置等数字化服务,让游客获得个性化路线规划与沉浸式文化体验;物联网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优化园林养护效率,推动资源节约型管理转型……
从北京南馆公园的节水实践到浙江百山祖国家公园的生态监测,智慧园林正以“技术+生态+人文”的融合发展路径,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,助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。
智慧手段带来全新体验
“我第一次来圆明园游览,之前担心园子太大会迷路,有智慧导览系统方便多了。”安徽游客王亚在导览系统帮助下,带着孙女顺利游览了“圆明园十八景”。如今,许多园林的传统纸质导览图被智能导览系统取代,游客扫码或通过官方APP获取电子导览图,奇瑞新能源汽车小小的可查看设施位置,获取路线规划。在北京陶然亭公园,邢先生告诉记者,园内的电子指示牌和导览系统为初访游客提供了很大便利。
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公众对园林的需求从单一观赏转向个性化、便捷化、智能化互动体验,年轻游客爱用智能设备获取信息、互动交流,老年游客更关注无障碍设施等便捷服务,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多元需求。智慧园林通过数字技术与园林管理深度融合,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游园体验。
除了智能导览,智慧手段已融入园区各种设施和环节。作为北京早期兴建的园林,陶然亭公园内的古树如今有了新的“发声”方式。游客扫描二维码,就可以聆听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。专家认为,未来智慧园林将通过情感化人机交互,让游客与园林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。比如,当游客用手机扫描古树,会生成3D年轮影像,生动展示其生长历程。
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,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座椅引起不少游客注意。座椅内置太阳能充电板,可为手机等免费充电,新能源电动汽车7座还配备了蓝牙音箱播放音乐,让游客尽享休闲时光。
智慧设施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,让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跑步爱好者聚集地。夜跑爱好者朱春林曾因公园缺乏灯光设施而却步,如今智慧园林“黑科技”让夜跑更安全,还能增强社交氛围,方便与同伴实时互动、分享路线成绩。
“智慧园林建设有助于提升群众的休闲体验。”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戈晓宇说,通过智能健身设备、健康步道等,结合AR/VR技术,提供沉浸式运动体验,“虚拟教练”还能提供个性化方案、实时反馈状态。
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,为城市园林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升级指明了方向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24年联合下发的《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加快推动城市建筑、道路桥梁、园林绿地、地下管廊、水利水务、燃气热力、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、智能化运营,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年发布的《城市公园管理办法》要求,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,提高城市公园管理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等地陆续展开智慧园林建设工作。北京率先落地“智慧园林应用场景”,实现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,提升绿化管理精细化程度。北京海淀公园挂牌“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”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打造“公园智能体平台”,推出数字园长导览、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等服务。物联网与5G技术的融合,让园林具备敏锐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。
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长霖表示,当前我国智慧园林处于数字技术规模化应用与智慧化升级并行阶段。随着系列文件出台,城市园林在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管理等环节全面数字化转型,并实现大规模应用。
在戈晓宇看来,智慧园林对市民生活方式影响深远。借助AR、AI及人机交互技术,可将现实空间变为户外“数字科普博物馆”。通过数字化平台与线下设施结合,提升公众参与度,依托“认建认养”、碳积分机制等,推动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。
“数字技术可以精准反映园林生态与环境质量,好的智慧园林能兼具休闲体验与生态教育。”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吝涛说,如通过监测花粉颗粒,可以提前预警,让过敏人群避开高发区,提升游园体验。这一理念也得到了生动实践。北京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创新推出“精灵之声”鸟类互动小程序与“一滴水的净化之旅”科普动画,以科技赋能科普,助力生态建设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加速传统园林转型升级
从北京颐和园的AI客服精准解答游客问询,到苏州园林VR云游项目带网友“穿越”江南烟雨……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,传统园林正经历智慧化升级的深刻变革。
北京颐和园的数字化转型,是智慧园林实践的典型案例。今年5月,北京市属公园首个AI数字人智慧客服系统上线。3.0版3D数字人一体机、2.0版2D数字人客服、1.0版文本机器人,3个版本的智能客服组成颐和园的“最强大脑”,已积累超10万字知识库与2000条问答数据,覆盖门票预订等核心场景,实现7×24小时“秒级应答”,首年咨询量突破34万人次。
数字化不是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对园林智慧的传承与升华。通过技术手段,让更多人理解和欣赏传统园林的精妙。
苏州园林是江南文化的代表。近年来,江苏苏州推进“数字园林”建设,探索园林整体数字建模、要素数据库建设、“元宇宙”应用场景开发等。通过打造“数字云游”VR场景,推出“云游拙政园”“狮林园宇宙”等项目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江南园林魅力。
在戈晓宇看来,智慧园林与传统园林的本质都是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与生态服务,核心差异在于管理运营技术不同。传统园林依赖人员经验与资金投入,智慧园林更多依靠数字技术和具身智慧体,记录管养数据、提供决策依据、执行管理任务。
以前,传统园林生态保护手段存在局限性,难以全面精准监测环境变化;如今,智慧园林引入先进设备与分析技术,可实时评估土壤、水质、空气质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,为保护措施提供支撑。比如,飞絮防控中,运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AI算法,可以监测飞絮轨迹,联动智能喷药装置实现精准防治。病虫害是园林植物的主要威胁,传统监测靠人工巡查,效率低、准确性易受影响。运用AI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智能识别与精准防治,提升效率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、降低污染。
智慧园林与智慧城市数据对接、协同决策,可形成气候预测、预警与管理决策闭环,提升城市生态韧性。“园林绿地是城市‘海绵体’与碳汇载体。智慧园林具备完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,包括气候调节。比如,上海‘零碳公园’通过监测技术与智能管理系统,可实时监测分析碳循环。”吝涛说。
智慧手段的应用,显著提升了园林管理效率。北京奥森公园安装的高清摄像头、红外探测器等,可实时监控人员流动与安全状况,检测到异常就立即报警,既增强了安全性,又减轻了人工负担。作为北京知名樱花观赏地,北京玉渊潭公园融合科技创新以及“樱花与湿地”特色,广泛应用园林机器人及智慧设施进行管理。2024年“机器人+园林”创新应用场景启动仪式在此举行,AI安防巡检机器人通过模拟危险行为演示,将安全监控数据整合至AI哨兵平台,实现园区管理全覆盖。这种“技术+服务”模式,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智慧园林带来的安全与便利。
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,更推动了降本增效。“园林养护和生态管理已从传统粗放模式转向精准资源高效利用模式。”戈晓宇举例说,北京南馆公园2023年引入智能中水灌溉系统,按植物特性实现分区分时精准灌溉,用水量同比下降34%。这种“按需供给”模式,解决了传统园林粗放管理的资源浪费问题,为城市节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
智慧园林不仅提升了服务水平,还借助数字化手段吸引更多公众参与,公众可通过互联网反馈需求,助力完善建设管理。一位园林管理负责人称,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路线、停留时间、景点偏好等信息,可精准优化设施和服务,如在游客密集区增设座椅、对吸引力弱的景点实施改造升级。
拓展场景加大融合力度
目前,智慧园林建设虽然成效显著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戈晓宇认为主要存在三大障碍:一是技术成本高,回报周期长,数据整合难,缺乏统一接口与标准;二是公众认知不足,停留在基础功能层面,部分项目重展示轻服务;三是跨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,缺乏统一规范与评价体系,制约了推广。
吝涛认为,智慧园林技术推广还面临科学理论不完善、数字技术配套不成熟、公众接受度待提升等问题。“推动智慧园林发展需加大财政投入、尊重自然规律、提高公众参与度,让智慧园林融入公众生活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。
面对挑战,精准把握核心发展方向、推进技术应用深度融合至关重要。吝涛表示,智慧园林核心发展方向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,探寻人与园林景观互动机制,研究景观体验对健康福祉的影响,同时结合物联网与生态学技术,为园林设计养护提供支撑。
近年来,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,重塑园林规划设计模式。“数字孪生技术是未来趋势,发展潜力大。”吝涛说,“目前环境物联网监测已在部分城市应用,今后可将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引入园林规划,辅助优化设计。未来还可能诞生虚拟现实智慧园林产品,比如国产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重现了诸多传统园林景观,人们已具备在虚拟数字环境中感受传统园林魅力的条件。”
戈晓宇说,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园林全生命周期管理,整合地形、植被等数据,模拟植物生长、游客路线,优化空间布局。浙江百山祖国家公园“江浙之巅”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120种野生动物踪迹,分析其栖息地变化,为生态保护提供动态数据支撑。
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提出的景感生态学理论,借助物联网、AI、大数据技术,将人的物理感知与心理感受融入人居环境研究。
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研发的“国家公园MOE大模型+智能体平台”通过整合多种算法模型,构建起覆盖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监测体系的智能中枢,实现多智能体协同作业,为生态保护提供精准决策支持。目前该系统已在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应用。
吝涛建议,推进智慧园林建设可双管齐下,一方面融合智慧城市产业技术,推动产学研协同;另一方面融入城市旧城改造与生态提升,结合“海绵城市”“碳中和”战略,制定政策标准、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)
